《我们为何无聊》读书笔记

Note

一月份花了两三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书。想试试写写读书笔记。

无聊的产生

  • 书里的解释是当念头流转、意识流动的时候,我们会对这缕新的思绪有所期待,但是当这种期待没有得到满足时,无聊便就此产生了。
  • 另一种说法则是,无聊的产生源于一种冲突,即我们渴望“强烈的心理活动”,却又无法受到刺激。
  • 无聊的核心就是我们脑袋空空,有一种状态就是“我很想学点什么,甚至为此焦虑,但是我始终没有行动”,此种状态我认为就会产生无聊。
  • 还有一种玄乎的说法就是:存在即虚无,我们经常思考生命的意义,但是生命之所以存在的本质就是寻找意义。每当我们被内心的一种需求威胁,就会产生无聊。当所处的环境阻止我们表达我们是谁,我们能做什么,也会产生无聊。
  • 产生无聊未必就是不好的,无聊其实表明了大脑对我们发出了信号,希望在当下我们能做点什么。

无聊的因素

外部因素

  • 单调、无目的、约束,以及我们的技能与当下的任务不匹配
  • 单调:单调的工作需要一点点认知能力,但是又不需要发挥我们大部分的认知,因此不能满足我们投入一件事的需求。
  • 无目的:但是有些人很享受单调重复的工作,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其中找到了目标,这个单调工作对他有价值。例如有了家庭的男人,他需要这份工作去给他提供薪资;并且可能这份工作恰好能发挥他大部分的认知能力。所以当我们觉得某件事情很无趣的时候,可以用一些自我麻醉的方式,去给这件事赋予一定的意义,催眠自己。
  • 约束:无聊就是一种“过饱和”的状态,一个人想要停下但却被迫继续做一件事的感觉。我的理解就是,当某件事我们不得不完成的时候,约束就产生了。
  • 技能和任务不匹配:很简单,一件事情超出了你的认知和能力范围,例如你接到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安排,你自然会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很煎熬。

内部因素

  • 情绪:当下的感觉。
  • 生理:对环境的觉察和反应能力。之前一直有一个想法,就是不同阶级的人一样会有各种烦恼和无聊,即使我们身处在不同的环境当中,富人们受人簇拥,明星们众星捧月,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向往的一种状态,能获得极大的满足感。但是往往丑闻发生在这个阶层的更多。因为普通的刺激已经无法满足他们了,所以他们追求各种怪异化的刺激来满足他们的感官需求。
  • 认知:对周遭世界的思考力和专注力。
  • 动机:投入某件事的动力。
  • 意志力和自控力:建立并执行计划的能力。有些人一本书就能沉浸其中,有些人需要各种刺激。

许多事情占用我们的时间,刷牙洗脸,工作会议...渴求兴奋和快乐无可厚非,但如果这种愿望变得极端,我们就会因为世界总是不能如我所愿而感到无聊。不要过分的渴求一件小事的意义了。

如果无聊根植于无效、无目的的渴望,那么在理论上无法自我指导就是无聊的关键原因

所以当我们觉得无聊的时候,我们就要控制我们的思想,选择专注的事物,然后成功的把我们的认知投入到已选择的任务上,这才是能动性的基础。就比如在开始写这篇读书笔记的时候,我会觉得我就是摘抄划线的笔记而已,这个任务好无聊好没有意义,但是当我仍然克服这个想法,并投入其中的时候,不自觉的就会产生自己的一些想法💡,这种感觉对于缓解无聊有很大的帮助,并且能获得一些成就感。

无聊也可以是改变的动力

  • 无聊产生与我们当下所做之事的关系不大,这个信号是想要告诉我们没有完全投入到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当中。
  • 无聊时,我们收到的信息不仅仅是要我们尽快摆脱这种不适感,而是要我们找到与这个世界更好的连接方式,以表达我们的愿望,施展我们的能力。不过这点比较难。无聊来临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失控了,好像人生的发条松懈了一地,只能被动的接受外部的信息。但是恰恰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拧上发条,采取行动从这种状态中挣脱出来。
  • 成为一个施动者需要努力💪,我们每天都要采取行动,培养自己和身边其他人的能动性。我们还要警惕,因为无聊会随着时间和环境不同而转变。

人生阶段

  • 孩子和老人比较容易感到无聊,就是时间多。
  • 无聊就像立在生命之旅两端的书挡,从年幼到年老,提醒着我们,我们需要更多的东西。
  • 阅读能力强的儿童呈现较低的无聊水平。更高的想象力和与文字进行联结的能力是正相关的。无论你在做什么,有效的参与是驱走无聊的关键。
  • 其实我不太认同老人无聊的说法。我感觉老人走过更长的时间,反而是相对容易从生活中的小事、重复的事中找到意义的。并且他们对世界的认知相对透彻,起码我的爷爷是这样的。而在当下现实生活中,老年人的活动反而比上班族们是更丰富的,广场舞、徒步、摄影...
  • 我们知道自己能做更多的事,也想做更多的事儿,但我们似乎都抓不到那个痒处。无论何时,无聊所预示的困境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儿。

间接经验

  • 无聊其实间接的会导致人们不专注,自然也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。
  • 无聊也许会让一个人更容易陷入沉思和消极的自我关注。但是如果我们采取行动,无论什么样的行动都是由我们自己决定:喝酒吸毒对这个世界肆意发泄;亦或是拿起吉他弹奏,深深的沉入到与这个世界的连接当中。

极端环境中的无聊

  • 孤独的感觉。封闭的环境。短暂的无聊未必是坏事,我们对无聊信号的反应才决定最终的结果。
  • 为了做事而做事。
  • 反应了一个事实:我们做事的时候需要及时反馈,否则就会陷入无聊的状态。

找寻意义

  • 存在的真空主要在无聊的时间中向我们显现。
  • 总觉得自己的生活有意义有目标的人,他们有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和信念。经常感到无聊的人,他们都没有找到一个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重大意义的计划。
  • 一个在生活中没有真正的满足感的人,是不想要和平的。人们追求战争是为了逃避无聊和无意义,为了摆脱恐惧和沮丧。
  • 随着时间推移,曾经有趣的东西终将平平无奇。我们需要重新评估、改变和确立人生计划与个人信念。亲密关系之间也是如此,创造意义是一个持续的过程。

流行病

  • 沉迷互联网、信息噪声。
  • 时代的节奏变快,变化就缺乏了意义,产生无聊。
  • 社交媒体、手机、互联网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功吸引我们的注意力。
  • 无连接的终极表现是网络色情,它们占据了互联网带宽的绝大部分。

顺其自然

  • 好的情绪体验会成为我们的动力,持续的让我们满意的投入到这个世界中。当精神投入、内心成就感很足的时候我们就容易进入“心流状态”。
  • 好奇心激发探索欲,兴趣让我们持续投入,无聊则促使我们解决精神上不投入带来的不适感。
  • 无聊的解药:有一个可执行的目标充分发挥我们的认知能力,并带来持续的良好的反馈。
  • 闲散但不一定无聊。偶尔需要全身心的放松,他是一种低能量、愉快的感觉。
  • 无聊来的时候,问问自己:你要做什么?你需要回答这个问题。这个问题的答案最好是一种能让你的周遭充满魔力的活动,这样你就会进入更深的连接中;采取行动来表达并拓宽你的效能。